出版品

Publications Publications Publications
東南亞季刊 ( -1999)
東南亞季刊於民國85年1月18日創刊,為一學術性刊物,以探討東南亞之政治經濟與社會民族等問題為宗旨,每年出刊四期,由本中心負責整體出版事務,目前停刊。
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台省字第345號

台灣東南亞學刊 (2004-)
為強化做為本校之特色「東南亞研究」,進而成為台灣東南亞研究之重鎮,本中心於九十三年獲教育部「輔導新設國立大學健全發展計畫」之子計畫「在地的東南亞研究」經費補助,於該年三月發行《台灣東南亞學刊》(Taiwan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並陸續在每年四月及十月出刊。
目前本刊已是國內唯一專業且具嚴格審查制度的東南亞研究學術專刊。
本刊物目前已出版十八卷,每期出版頁數約為百餘頁,年度刊登總篇數為10至12篇。

第十八卷 第二期(Vol.18 No.2)

2023年10月

本期刊登四篇論文,以及一篇研究紀要。首先,論文的部分,Frank Dhont 分析了印尼立國的哲學基礎「潘查希拉」背後之根本因素。該文指出,在荷屬印尼群島的土地上,不同族群的印尼人察覺到自己被殖民,因而在此政治環境中建立了一種身分的認同,但這種認同在數十年的時間裡受到考驗及挑戰。……

第十八卷 第一期(Vol.18 No.1)

2023年4月

本期《台灣東南亞學刊》刊登四篇文章,以及四篇短文。首先,文章的部分,馬健雄指出,緬甸果敢的土司、穡神信仰和社會整合的發展條件,先是自17 世紀以來中國各省移民進入滇緬邊境交通運輸之要區後,果敢漸漸由周邊的撣傣土司之間被切割出來,形成一條由漢人移民掌控的從雲南內地深入緬甸北部山區的交通帶,……

第十七卷 第二期(Vol.17 No.2)

2022年10月

本期《台灣東南亞學刊》包括三篇研究論文、一篇書評、三篇調查報告。

第十七卷 第一期(Vol.17 No.1)

2022年4月

「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教育及宗教文化」專題
在東南亞地區,除了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的族群認同和凝聚力應屬最為強烈。原因固然可視為英國殖民時期多元相斥社會(plural society)的遺緒,但馬來西亞獨立後,華社和馬來社會之間關於如何建構新國家、華人身分與權益等問題的對張與協商,亦是原因之一。

第十六卷 第二期(Vol.16 No.2)

2021年10月

「寮國人民的宗教生活」專題
寮國作為大陸東南亞的一個國家,相較於同屬於南傳佛教信仰圈範圍的泰國,在國際學術上始終位處邊陲,半世紀以來,難以形成重要理論典範,主因就是基本研究積累不足。近來情況有所改善,投入研究者日益增多,這一方面是國家政策開放使然,另一方面則是人類學追求文化傳統內容的學科學術方法論旨趣,促使學者越過業已現代化與全球化多時的泰國,來到小鄰居也是小弟弟的寮國,尋求更真實的泛泰語系人群的生活。

第十六卷 第一期(Vol.16 No.1)

2021年4月

歷史、神話、迷思,以及習俗、傳統等,往往是一個族裔群體、民族、國族的認同根源。如同 Anthony Smith 所言,歷史、神話、迷思,乃至文化,不僅使特定群體擁有共享的記憶與價值,更因為此種共享的記憶與價值,使該群體得以自我界定進而擁有自我指涉的群體名稱(selfdesignating collective name)(Smith 1991: 21-24;2008: 31-34)。因此,文化、歷史/迷思和認同的關聯,一直是相關研究非常重要的主題。《台灣東南亞學刊》本期收錄的文章,不約而同探究類似主題。

第十五卷 第二期(Vol.15 No.2)

2020年10月

「跨界與行旅:新馬政治與文學思潮」專題
本專題試圖重訪馬來亞與當代思潮的記憶現場,尋索不同政治與文學思潮的傳播軌跡與場域,如何構成跨地域的網路,以及這些思潮如何轉化為當代歷史遺產與記憶敘事。尤其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馬來亞,受中國政治動向影響,馬來亞華人處在激烈的文化民族主義與改革民主主義拉扯之中,各種不同的政治與社會思潮雖處於競爭狀態,也呈現相互包覆交織之景,且嵌入文學文化的領域。

第十五卷 第一期(Vol.15 No.1)

2020年4月

「大金三角邊境管理」暨「中國文學在泰國傳播與發展」專題
本期《台灣東南亞學刊》規劃雙專題,分別為「大金三角邊境管理」及「中國文學在泰國傳播與發展」。「大金三角邊境管理」除介紹清邁大學人類學系副Kwanchewan Buadaeng的邊境資本主義研究,也引介泰國和中國年輕學者的邊境管理論文。

第十四卷 第二期(Vol.14 No.2)

2019年10月

「冷戰與馬來西亞」專題
晚近馬來西亞學界出現許多關注冷戰時期左翼革命與思潮、馬來西亞與東西方集團的外交關係等議題。或許因為隨著社會多元,左翼運動遺緒需要被正視及去汙名,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效應令研究者透過發掘冷戰歷史,以思考自身社會的定位。